課程體系
課程理念
關於課程
亞商定位是提供MBA及EMBA教育服務。放眼全球、立足粵港澳、服務大中國經濟圈;#香港亚洲商学院#
亞商課程設置首要遵循的準則是校訓,即:精術、悟道、趨勢、至善。
具體在課程設置上遵循比例:#香港亚洲商学院#
術/匠人:占10%;
道/管理者:占60%;
勢/領導者:占25%;
善/領袖:占5%。
課程設置上,其中學術理論約占三分之一;實踐實用約三分之一;理論結合實踐約三分之一;
同時亞商對MBA課程的理解不同於傳統商學院。我們將MBA及EMBA課程分為三個模塊,分別是對人的研究、效率的提升以及管理創新三個模塊,並依照這三個模塊對課程進行分類。
亞商不推崇所謂實戰、落地型的課程。我們認為,在實戰技巧方面企业自己才是最權威的,別人成功的經驗或做法未必適合你。中基層員工可以安排實戰技巧性課程,但高層管理者應該學習普適性的底層邏輯、體系,以及管理之道和行業趨勢;
亞商偏好合作的教授類型,有點像醫學院的教授。他們一方面做研究、教學,同時也經常去臨床一線,以及經常舉行會診;
亞商的課程,會逐漸轉型為線上、線下共同驅動的方式。並積極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更高效的教務管理。後續亞商的考核系統、簽到系統、教務系統、活動管理及學籍系統都會轉型到線上;
商學院的課程設置屬於基礎學科及系統性課程。用於構建學員關於商業的基礎架構、底層邏輯及頂層價值觀。類似於大樓的地基、框架及建築理念。
關於管理
亞商認為,管理者主要職責是學會如何正確的做事,並盡可能工作量化。管理者五大核心工作:設立目標;制定計劃;激勵溝通;績效考核;培育人才;
領導者主要職責是確保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領導者核心工作是:確定方向目標;組建並激勵團隊;決定公司商業模式及戰略;打造企業文化;
所謂戰略,顧名思義就是戰爭的策略。他的背景是企業間存在競爭,制定戰略的目的是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數字化時代戰略在企業中的作用有所降低;
管理並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因此,亞商商學課程,不提供標準答案。我們追求自我否認,追求進化,追求思辨。換句話說,管理是一種動態平衡,它追求進步和增長,但並不追求持續穩定。;
時刻提醒我們自己及同學們,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創造客戶;
大變革時代,沒有五年以上穩定增長的企業,很難稱得上成功企業;即便有五十年成功經營的企業,也仍然是創業企業,仍然面臨各種不確定的未來;
企業只有兩件最重要的事:一是產品,一是營銷,其他都是成本。而所謂的內卷,其本質是不創造價值;
管理的核心,一是激發人的潛能;二是抑制人性的缺陷。越高級的人才越自律及自我管理。我們學習管理,就是創造一種企業文化和機制,讓大家都能自我管理及自我激勵;
所有商業的本質有兩個:1、提升效率;2、更加滿足人性(體驗);
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假設人都是理性的。但事實上,非理性(感性)因素在微觀經濟層面占70%以上的決策因素。因此管理者及領導者必須研究人性,並順應人性進行管理;
管理者必修的一門課是馬斯洛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幾乎所有成功的商業都可以從這個理論得到答案。人的五個需求層次(人性)依次為:1、滿足生存/生理的需要;2、安全感需要;3、情感/歸屬感需要;4、得到別人尊重的需要;5、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馬斯洛本人後來增加了第六條,即對真善美的追求;我們認為還應該增加第七條,即回饋社會的需要。在亞商的校訓裏,我們稱之為“至善”;
企業管理是一項實踐,驗證管理好壞的標準是結果。也就是說應該由實踐引領理論或學術研究方向,而非相反。事實上,最近二十年來一直是企業在引領管理學科的進步,而不是大學;
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了地震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共振。過去部隊在行軍途中遇到橋梁,指揮官也會要求取消齊步走的做法。因此延伸到企業管理中,真正有戰鬥力的團隊是發生共振的團隊,也就是所有人都在一個頻道上。企業應該堅決剔除不能融入企業節奏的員工;
團隊的基本要素包含四項:1、有共同的目標、願景和價值觀;2、成員之間能力互補;3、有適用的管理制度和規則;4、有一個能勝任的領導者;
如果剝離所有的復雜管理,最簡單的管理必須包含四個要素:1、目標;2、行動計劃和方案;3、過程管控和激勵;4、獎懲;
簡單的本質是極致。我們說管理要回歸簡單,指的是要回歸本質,並精益求精;
所謂的流程化管理,其實就是導航儀式管理,先要確定方向目標,再簡化、優化,然後加速前行並實現自動化。無論流程管理還是其他管理,目標始終都是第一位的;
如果不是為了走資本路線,中小微企業盡量不要采用股權激勵的方式。事業合夥是最佳的激勵模式;(股份制企業需要嚴格執行現代治理制度,否則很容易出問題。但是中小微企業嚴格執行現代治理制度成本高昂)
如果用維度來衡量一家企業的級別,那麽一維的企業是產品的低買高賣,價值交換;二維的企業形成上中下遊供應鏈或合作鏈,做垂直或橫向整合,並形成平臺型企業;三維的企業主要做場景,無邊界擴張,我們稱之為生態型企業;
人們非常大的一個誤解,是沒有意識到企業其實也是一個物種。他也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進化規律;
亞商認為,創業期的企業,最關鍵的是跑通商業模式(實現從0到1);成長期的企業關鍵是營銷能力;成熟期的企業要完善管理及產品質量;突破期的企業可以嘗試資本運營或打造平臺,並培育業務上的第二曲線;
評估一家企業,首先要看的是需求,看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是否足夠。這是基礎;
企業短期發展靠發揮優勢,長期發展靠彌補短板。這也是初創企業管理者熱衷於學習各種實戰落地課程,而成熟企業管理者更傾向學習MBA\EMBA的原因;
所有成功的商業模式都是實踐出來的,而不是研究出來的。我們說每一家成功的企業都是有秘密的,這個秘密其實就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才是企業真正的秘訣或者核心優勢。而且所有成功的商業模式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
目前有几千顆衛星在地球軌道運行而相安無事。企業商業模式也是一樣道理,我們不要去尋找競爭對手,而是要找到自己的那個軌道;
管理學上提倡的做不到第一也要做唯一、不要競爭要壟斷等,其實指的都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價值訴求,打造客戶認知(軌道),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
場景時代已經到來。一個完整的場景包括五項:1、群體(大數據);2、內容(產品功能);3、連接(人和物);4、情感(理念訴求);5、儀式(內化);
企業的利潤其實取決於附加值,而附加值取決於場景。越高端的品牌場景越強,越不擔心環境的沖擊。因此時刻記住,我們不要賣蛋糕,要賣生日蛋糕;
後工業化以來,隨著產品同質化,工業化時代評估一家企業的指標,例如品質、性能、技術、品牌、服務、規模等等已經過時。關於這點從特斯拉市值超過所有汽車公司就可以看出。請大家思考,新商業環境下,評估一家企業最核心的指標有哪些;
產品過渡到品牌階段之後,品牌又過渡到場景階段。而現在,場景進化到飛輪(軌道)階段。飛輪理論是現階段更高級的商業文明。無論是細小原子還是浩瀚星系,都遵循軌道理論。飛輪理論是亞馬遜的貝索斯首創的(亞商管理研究中心稱之為軌道理論);
打造扁平化的組織架構、人人都面向客戶,是未來的趨勢。當前最好的組織架構是特種部隊模式的:以目標為導向,前線決策、執行、資源共享並完成任務,後臺提供信息及資源支持;
使命、願景及價值觀是終極的競爭;
使命就是企業創始人發現了某個社會問題,並決心要改變它。我們稱之為初心,也就是使命;
願景是企業解決了某個社會問題後,決心打造出一個什麽樣的新場景。我們稱之為夢想,也就是願景。
企業渡過生存期以後,應該由過去短期業績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調整為短期目標、長期目標(使命)、終極目標(願景)及價值觀(企業文化)共同驅動的發展摸索。這是企業基業長青的關鍵;
熵增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是指導宇宙萬物運行的最高規律(目前人類所能夠研究到的)。所有企業最終都會因無序走向衰亡,就像我們人類一樣;
第二曲線創新是“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提出的。也就是企業必须在主營業務(第一曲線)增長平緩前,在堅持第一性原理基礎上,找到第二曲線替代第一曲線擔當增長的引擎。我們稱之為企業的“繁衍”;
新經濟時代,目前最大的風口是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本質區別不是性能、質量、配置甚至品牌等,而是數字化、智能化的差別。
我們每個人或者組織,存在的唯一價值(意義)就是為他人提供能量(價值);
基於亞商的使命(發現更好的自己),我們認為人是一切的根本。#香港亚洲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