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真博士接受《汽車生活報》記者專訪
開放與分享:商學院的未來發展趨勢
---訪香港亞洲商學院教育總監董國真博士
利用在內地參加活動的機會,香港亞洲商學院教務總監董國真博士接受了《汽車生活報》的專訪。訪問中董博士闡述了他對國際及亞洲地區商學院的發展看法,並展望未來商學院的發展趨勢。董博士表示,他認為全球範圍內的商學院將會向開放、多元及互動分享式學習方式轉變,學習不再是單向傳輸,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會發生很大變化。以下為訪談全文:
記者:我們知道您剛剛參加完本屆的MBA發展論壇,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環保與低碳經濟,請問你覺得商學院教育與環保存在哪些方面的聯系?
董國真:事實上,MBA教育其中重要的一個課程就是職業道德課程。無論是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或者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其實都離不開一個基礎,那就是從業者尤其是企業高管的職業道德、職業操守。最近美聯儲在調查高斯等公司的一些行為,國內最近報出的各種高能耗、高汙染,甚至一些缺乏職業道德的事件,都反映出我們對於重建職業道德的緊迫性。這對我們企業家,對我們MBA人來說是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古人說修身治國平天下,它的前提條件是修身。所以我想我們的MBA人,大家的職業道德,職業操守,社會責任,對於企業的發展,對於社會,對於國家會有很大的影響。
記者:MBA是市場化運作的教育項目,國內合作辦學機構以及體制外教育機構已達數百家,因此市場競爭出現白熱化的地步。您對國內目前的MBA市場現狀和競爭狀況如何解讀?
董國真:國內MBA市場最近幾年確實發展比較快,各機構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在市場角力背景下,中國的MBA教育表面繁榮背後卻存在著課程同質化、教學填鴨式、原創案例缺乏、師資饑渴、生源低端化、管理缺失、教學脫離實踐等問題。國內MBA的課程大多引進國外課程體系,不論是對外宣稱國內最好的商學院還是非著名院校的MBA課程設置都大同小異,甚至有很多項目的師資都驚人的相似,課程同質化比較強。這些問題都需要以後加強改進。
記者:您認為海外的有國際背景的商學院與我們國內本土背景的商學院有哪些區別,各自優缺點有哪些?
董國真:國外的商學院尤其是美國的商學院,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到現在基本上已經很完善了。當然變化是從來都有的,但是國外的商學院在課程體系、師資、案例積累、實習體系及校友網絡等方面都非常完善,中國目前還是出於拿來主義的階段,還處於消化國際商學院辦學經驗的階段。中國本土商學院的優勢就是目前中國龐大的市場,這個市場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這個任務主要還是靠本土的商學院來完成。
記者:我們知道香港亞洲商學院進入內地已經有六七年歷史了,請問你們的優勢在哪裏?還有你們面臨哪些發展的壓力?
董國真:亞商的優勢就是中西結合、開放而且多元。我們有對本地市場的充分了解,同時對國際商學院的運作也非常熟悉,這是我們的優勢。亞商在內地目前有將近兩千位學員,我希望以後這批學員會成為我們在內地的星星之火,逐步將亞商的理念和精神向更多高管傳遞。當然作為一個年輕的商學院,雖然沒有包袱比較創新,但是我們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改進和加強,除了在校友方面,當然校友逐漸增加,對社會貢獻,社會影響我們必須加把勁,同時對教授的水平,我們有能夠進一步提升空間。
記者:很多人都在談論MBA和EMBA,我們也看到亞商也開設有MBA和EMBA的課程,我想了解下,MBA與EMBA到底有哪些區別呢?
董國真:這兩個課程首先定位是不同的,因為定位不同,所以他們入學的標準不一樣,EMBA至少要求有八年工作經驗,而且是管理層的工作經驗,MBA至少有五年左右這種工作經驗,所以四五年和十年就有相當大的差距,因為他們的工作經驗不同,所以他們這種討論深度也有不同,所以對他們兩個課程的教學方法也不一樣,有些更多是案例,有些更多是基本。EMBA世界上至少美國公開的有接近300家,課程大家可以抄來抄去,但是有些抄不了,就是教學和教授的質量,這方便不是隨便就能抄的。
記者:最後一個問題,您認為商學院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董國真:商學院的一些核心課程一直以來變化的不多,比如財務、戰略、市場和運營課程等,但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商學院也肯定需要順應時代變化而與時俱進。我個人覺得,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社交媒體的演變、移動互聯的發展,還有時間碎片化、知識不再是稀缺的資源,而資訊的分享交流就變得更加重要。封閉的、自我體系的學習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的需求,更加開放、更加多元、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環境是大方向。同樣的一個案例,按照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是有對錯兩個答案的,但是現在我們看呢,其實企業管理並沒有絕對的對錯,案例研討的目的是過程,學習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態度,而非結果。因此開放的態度,多元的聲音和分享式的教學方式是未來的大勢所趨,我們亞商也會朝這個方向努力。